【什麼是團體關係】
團體關係理論是建立在比昂的心理分析理論及系統理論上。 1950年代開始在英國倫敦塔維斯托克醫院/機構開始,然後傳播到美國還有世界其他各地。團體關係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是「團體是一個整體」,意思是一個團體或組織是一個自有生命的單位,而不單是個別成員的組成。
【學習團體關係的重要性】
學習團體關係有很多好處。最明顯的是提升對團體動力、團體中的權威與領導、及自我角色傾向的覺察。能察覺辨認團體動力的存在是重要的,因為這些團體動力常常會造成團體功能運作的阻礙,但往往存在於團體的潛意識中而不易察覺。另一點是團體中的個別成員常常會被團體的動力拉著走而被團體利用而不自知。團體關係團體訓練能幫助成員對他們在團體中及團體與團體互動時所扮演的角色及與權威的關係有更清楚的覺察與辨認,才不會盲目的被團體動力拉著走。
在團體關係上的學習不管對個人生活或團體組織領導都很有助益。在個人生活方面,學習者會對自己在人際上的盲點有所覺察,進而提升工作、家庭、及朋友中的人際關係;在團體組織領導方面,學習者會對自己及他人在團體組織中承擔權威的盲點有所覺察,進而提升領導能力及團體組織的工作效率。企業經營者、心理工作者、學校教師、政府機構主管、及非營利組織管理者都是常見學習團體關係的專業人士。

【什麼是團體關係研習會】
團體關係研習會是一個暫時性組織,是為了透過直接體驗來學習而被創造出來的。研習會的設計提供在一個理想設置中去探索人際、團體與組織歷程的一個獨特機會。
團體關係研習會的學員與工作人員透過個人體驗去學習他們所欲探究的複雜議題。在研習會中沒有正式的教學、演講,不需要閱讀任何資料,有的是基於心智、情緒與身體經驗而來的學習。因此,研習會的整體任務是透過「此時此地」的經驗來學習。
這暗示著每個學員的學習都是獨特的,並且每個人有其個人權威來接受或拒絕其學習。透過如此的歷程,學員能夠重新思考他們在日常生活的不同系統中,如何行使權威、領導力、追隨力、與責任。基於直接體驗的學習使學員獲得其他地方無法學習到的個人洞見與理解,並可將其運用於他們在工作、家庭與社會扮演的角色上。
自然的,此類學習的深度與廣度大部分仰賴個人「向內看」的意願、準備度與勇氣,來形成自身的洞見,並在身處於不同團體時檢視它。因此每個學員將會有不同的體驗與學習。研習會提供了不同的設置以促進各種學習經驗,包含不同大小的團體及各自的任務。學習來自於真實的直接互動,並在其中觀察、反思與內省。
我們將研習會看成是更大社會政治脈絡(包含國際及國家內部系統)下的次系統。在此次研習會,雖然我們學習的主題是在網路、社群媒體及AI時代的真實、權威與領導,但這個學習不可避免受當前國際與台灣內部系統動力的影響。為此,我們,包括學員與工作人員,利用我們自己、我們的關係、以及我們共同的團體經驗來探索這些議題。
我們的理論假設是:微觀或部分可以告訴我們巨觀或整體的許多事,而一個系統與他的次系統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研習會學習的範圍很廣並發生在兩大範疇:
-
關於個人的學習─個人如何在團體、組織與社會中運作;當個人用缺乏彈性與自由的方式去感受、思考與行動時,在此狀況下個人容易被卡住,此時個人傾向於去承擔哪種正式或非正式的角色。這樣的學習可以擴展內心的自由,進而提升我們去承擔領導者的角色及行使權威與影響力的能力。
-
透過個人經驗學習到不同大小的團體、社區、組織與社會的整體動力。從我們出生後進入的主要團體─家庭開始,我們全都生活及工作在團體與組織中。
去了解那些影響個體、團體、組織與社會的可見的與隱藏的,外顯的與隱蔽的,理性與非理性的,及意識上與潛意識上的這些歷程,幫助我們獲得新的觀察與了解的方式,有如新的鏡片讓我們有更銳利的新視野。
團體關係研習會傳統上都在實體空間中舉辦,透過面對面的互動進行,因為團體與組織本身也是存在於這樣的環境中。本次研習會旨在探討網路、社群媒體與AI的影響,因此特意採用線上方式進行,以呼應其主題。這跟前幾年團體關係研習會因為疫情的緣故而採線上形式的意義不同。疫情期間,線上學習與工作被視為一種必要但往往不盡理想的替代方案。然而,隨著資訊科技發展,尤其是社群媒體與AI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連結、行使權威與領導的方式受到巨大的衝擊。線上環境作為一個虛擬又「真實」的社會空間,打開了對學習與存在的重新想像,虛擬互動雖然缺少物理接觸,但也創造出新的心理界線與張力。

【研習會適合什麼人參與?】
這是一個國際研習會,開放給全球各地人士報名參加。研習會的參與者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有些人已經或正在努力成為管理或領導者。有些來自企業界,有些是助人專業,還有些來自教育、政府、宗教、民營部門及非營利組織。典型的研習會參與者有管理顧問、團體催化者、企業或組織管理者、教師、醫師、以及來自不同訓練背景的助人工作者。除了以上所列典型參與者,因為主題的特殊性,此次研習會還適合AI領域研究者及網路社群趨勢觀察者。
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做為團體或組織的成員,均能從研習會提供的體驗式學習中獲益。研習會是個人可以試驗新的行為模式,觀察結果、及思考如何將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的空間。參與研習會並不需要有任何先前的經驗或理論知識。唯一需要只是好奇心與對學習的熱情。
【研習會的語言】
語言是系統的一部分,也是團體關係研習會學習的來源之一。除了口語,我們也關注其他的語言模式,包括非口語和潛意識語言。在此次研習會,中文與英文會是本次研習會的官方語言,世界各地的學員可以選擇自己的語言來參與研習會,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將由AI提供。
【研習會的概念與方法】
研習會是一個社會組織或機構。社會組織是根據人們的需要與目的被設計與創造出來的。我們影響著我們參與的組織;相對的,組織也同時影響著我們。為了達到組織或機構的目標,組織形成了由角色、任務、領導力、及權威構成的內部結構,這些內部結構有著各自的界限與交錯的部分。
組織的目標、內部結構及其中的角色和權威的授權通常是被明確、公開和有意識的說明,但同時,隱藏或隱蔽的目標、需求、角色和影響也會形成。這些主要是潛意識層面的因素,會行使力量並影響組織及其成員的行為。系統運行中的困難或對變化不預期的阻力,可能是潛意識目標與隱藏的權力狀態之存在和影響的第一個證據。
潛意識歷程的影響在重大社會及組織改變的時期特別強大。在這樣的時期,對傳統和熟悉模式的依賴可能無益,並且可能弱化適應和整合。熟悉模式的瓦解雖然造成不確定性和焦慮,但也是一個給予創意與創新的機會。因此,無論是在領導或追隨的位置,為了能負責的行使權威,我們都需要對自己如何貢獻系統中的意識與潛意識過程有更多覺察。
研習會是一個暫時性組織,為了特定的目的:「學習」,而被創造。它的壽命雖短,但在許多方面與我們所熟悉更大、更持久的組織有相似之處。這個研習會就如同其他組織一樣有主要任務。主要任務指的就是組織的目標,也就是組織存在的主要目的,主要任務界定了它的主要活動。有了主要任務,才有可能去評估一個組織的發展、效率以及是否成功達成目標。
此次研習會的主要任務是透過研習會體驗去探索與學習關於網路、社群媒體及AI時代的真實、權威與領導的個人、團體與組織動力。我們的探索及學習發生在這個兩極化的社會和這個動盪的時代下。我們的研習會(一個暫時性的組織)也和其他組織一樣,由身處不同工作團隊、擔任不同角色、及完成不同任務的人們所組成。研習會的設計讓其內部發生的歷程能不斷地被審視。我們相信學員在透過檢視與詮釋自身在研習會內的經驗能擴展並加深他們對自己所處的組織以及擔任的角色的理解。 以下將簡介數個研習會中常用的概念及用語:
權威:
在此被定義為「作決定和採取行動的權力」,權威的來源是研習會中被檢視的議題之一。權威可以源自個人內在或外在、上級(父母、老師、指揮官、主任)或下屬(孩子、學生、資淺同事),及正式或非正式的來源。
我們如何承擔權威是我們「內在戲碼」的結果;這戲碼與我們與重要權威人物(如父母,兄弟姐妹,老師)的有意識及無意識的內化關係有關;這個內化關係可以是來自於當下也可以是久遠的過去,可以是仁慈的經驗或是留下疤痕的創傷經驗,甚至表面上被遺忘的經驗。這個研習會,不管從整體或其各個工作單位來看,將會提供充分的機會去體驗和觀察權威的行使。
領導力:
領導力涉及以下數種個人能力:辨別團隊或組織的需求、涵容所處情境的情緒面、建立意義、提供方向、並試圖帶領團體或其他更大的系統往既定的方向前進。領導者的素質及其所面對的促進或妨礙領導力的內在與外在環境在研習會期間可被檢視。
角色:
角色是由組織或社會界定的結構,以實現組織、心理或社會的功能。每個角色都有正式和非正式的層面。正式的層面是要完成主要任務並且融入組織架構,例如經理、上司。非正式的層面則來自與主要任務沒有直接關係的心理和社會需求,例如照顧者、代罪羔羊。因此,這兩個層面往往是互相衝突的。一個人應對此種衝突的方式將會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他的工作風格,並影響他的工作品質和他對工作的感受。
界線:
界線分隔了內部和外部,自我和他人,個人認同(包含個人、家族、文化、宗教、政治、民族等)與他人認同。界線定義並區分個人與團體、任務與角色、以及一個組織與在其下所運作的更大的環境脈絡。界線區分個人整體與其承擔的角色、標示個體權威的範圍、並描繪領導的範疇。
界線可以是僵固或有彈性的,開放或封閉的,可滲透、半滲透或不可滲透的,以比喻來說,界線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空間」,一個「交界地帶」。界線有可能被經驗為一個「危險區域」或「安全區域」,它有可能被視為是一個排除在外的標誌,也可能是一個令人放心的分界來明示內在或外在的領土範圍,有明確的起點與終點。界線可以被經驗為限制,也可以是一個保護措施,一個促進建設性及創造性功能的容器。
無論是哪一種說法,一個系統的界線空間需要管理。而我們對於界線、邊界、和限制的概念和態度都隨著現代虛擬實境、全球化和新殖民主義逐漸興盛而有巨大的改變,同時也改變了我們對人類極限與限制的理解,當這個世界正在倡導不同區域間的整合與消彌差異,在這個世界的其他地區卻也有不同團體在為他們的生存而鬥爭,需要鞏固他們的界限,並進一步細分成更多不同的身份認同團體或部落。我們會檢視這些在這個體驗式研習會中所浮現存在於動力歷程中的主題,不管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明顯或隱藏的。
組織:
組織是存在於現實中的一種建構。從人類文明的初期開始,人類便會自然形成組織來規範並同步個人不同的需求。一個組織為了實現其目標,需要某些架構來規範內部不同單位的運作。正式的架構包括角色和任務的定義、組織階層、權威劃分、工作分配、與界限設定。以上這些彰顯出組織架構中正式和公開的層面。
當然,並不是組織的所有部分都是公開的。組織有一種心理上的存在,其本質位於幻想和現實之間、夢想和行動之間、內在世界與外部現實之間。在組織正式層面之下存在一個非正式的層面,在外顯的歷程之下同時也有隱蔽的歷程正在發生。其中有些隱蔽歷程是潛意識的。這些動力(有意識和潛意識的)對組織的生命及其成員的影響非常強大;這些動力會影響組織文化、成員承擔角色的方式、以及成員領導和承擔權威的能力。
雖然成員表面上支持組織公開聲明的政策和目標,但同時他們受到隱蔽、具有破壞性的歷程影響而導致分裂和仇恨,進而損害他們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支持和破壞往往是共存的,就如同合作與衝突。一個組織井然有序的部分與不可避免的混亂之間有錯綜複雜的關係。這個不可避免的混亂在組織誕生時存在、與組織共存、並可能是組織會回歸的狀態。
潛意識:
潛意識在這裡被定義為個人、團體、組織或社會在意識外的心理空間或功能。潛意識充滿了情緒、願望、想法、記憶、驅力和幻想,他們被排除在意識之外是為防止精神上的痛苦、焦慮、衝突、內疚、和羞愧等。潛意識形塑了大部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並在大多沒有被意識到的情況下影響個人、團體、組織和社會的行為。
關係與關聯性:
這兩個概念描述了人際關係的不同向度。關係是指人們在擔任角色並執行相關任務時所產生的實際或真實的人際交往和參與。關聯性指的是人們在與他人互動時所產生的在潛意識層面上對於其他人的假設,換句話說,關聯性指的是個人對他人在潛意識層面上的心理假設。
研習會的假設是,人們和團體除了意識層面和具體的行為之外,傾向潛意識地去感知,並將幻想、願望、恐懼和其他不想要的感受歸咎或投射於其他個體及團體上頭。因此,我們可以視之為情緒系統,也就是關聯性,可以與個人、團體、組織和社會之間的實際交流,也就是關係,同時發展。這些系統巨大地影響了個人的經驗以及組織和整個社會的功能。

【研習會的結構與設計】
研習會的結構源自於它的主要任務,且是被設計來促進學習。這個線上研習會的設計包括不同的線上團體經驗,提供了體驗學習研習會主題的機會。有些活動聚焦在此時此地的學習,其他活動被設計成能夠幫助反思學習歷程,並將其連結到日常生活中。
在這個研習會中,此時此地的活動包括:小型研究團體、大型研究團體、組織活動及AI應用與社群媒體時段。所有的活動都發生在線上環境中,這本身會有其影響,包括AI及社群媒體的影響。
小型研究團體 (簡稱小團體;Small Study Group, SSG)。小團體是由7-12位學員與1位顧問組成。它提供在一個線上互動的小團體中研究正在發生及發展的人際關係及反應的機會。小團體的主要任務是探索此時此地線上小團體正在浮現與研習會主題有關的動力。
大型研究團體 (簡稱大團體;Large Study Group, LSG)。大團體有群眾的特質。它提供一個研究身處群眾中時的情緒、心智與身體經驗的機會。在線上空間的互動關係,如非語言溝通、情緒氛圍、直接與團體中他人互動的能力,會與面對面時不同。所有的學員參與其中並與3-4位顧問工作。大團體的主要任務是探索此時此地線上大團體正在浮現與研習會主題有關的動力。
組織活動 (Organizational Event, OE)。組織活動是研習會內的一個暫時性組織(研習會本身就是一個暫時性組織)。所有研習會參與者(包括學員和工作人員)都參與其中。
組織活動為學員提供組成團體的機會、也為團體及其成員提供互動與經驗角色權威、領導與授權的機會。此活動提供探索系統中線上團體間歷程和互動的可能性,包括管理團隊這個次系統。它還促進探索發展中組織文化的本質及其意義,組織使用其資源的方式,權威與領導影響政治及組織性歷程的方式,以及在線上空間中界線條件的展現。
組織活動的主要任務是探索在此活動期間的暫時性線上組織中,與研習會主題有關,此時此地權威與領導力的承擔,團體的形成,以及在形成的團體內及團體間所浮現與發展的關係及關聯性。
AI應用與社群媒體時段(AI Application and Social Media Interval, AASMI)。AI應用與社群媒體時段的主要任務是讓所有研習會參與者有機會實際運用AI技術,在社群媒體上彼此互動,並從個人和系統的角度出發,反思與研習會主題相關的經驗。
整個研習會共安排四個AASMI時段。在AASMI開幕式中,參與者將被介紹指定的社群媒體平台,並在科技與行政團隊的協助下加入與使用該平台。他們同時也會獲得使用AI應用程式的相關協助(部分資訊將在研習會開始前提供)。
自AASMI開幕式起至研習會結束,除了四個AASMI時段以外,參與者也可以自由決定是否、何時及如何使用AI應用程式與社群媒體,只要遵守研習會的保密準則即可。AASMI閉幕式提供所有參與者一個機會,從個人和系統的角度出發,回顧、反思並分享他們在研習會期間,在使用AI應用程式與社群媒體上與研習會主題相關的經驗與學習。
在此研習會中,連結研習會中的學習與外在世界的活動有:研習會開幕式、研習會閉幕式及回顧與應用團體。
研習會開幕式 (Opening Plenary, OP)。研習會開幕式的主要任務是反思並分享個人從外在世界跨越界線進入線上研習會的空間及工作之體驗。
研習會閉幕式 (Closing Plenary, CP)。研習會閉幕式的主要任務是回顧、反思與分享個人在線上研習會中的個人學習,以及分享個人從線上研習會的空間及工作跨越界線回到外在世界之體驗。
回顧與應用團體 (The Review and Application Group, RAG). 回顧與應用團體讓參與者能夠回顧他們在研習會中的工作與經驗,並將這些經驗連結、比較與應用到研習會外的經驗。回顧與應用團體的主要任務是回顧個人在線上研習會中的學習,以及將個人在研習會中的學習應用到個人的平日環境或系統中。
【2025台灣國際線上團體關係研習會議程】
.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