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團體關係】
團體關係理論是建立在比昂的心理分析理論及系統理論上。 1950年代開始在英國倫敦塔維斯托克醫院/機構開始,然後傳播到美國還有世界其他各地。團體關係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是「團體是一個整體」,意思是一個團體或組織是一個自有生命的單位,而不單是個別成員的組成。
【學習團體關係的重要性】
學習團體關係有很多好處。最明顯的是提升對團體動力、團體中的權威與領導、及自我角色傾向的覺察。能察覺辨認團體動力的存在是重要的,因為這些團體動力常常會造成團體功能運作的阻礙,但往往存在於團體的潛意識中而不易察覺。另一點是團體中的個別成員常常會被團體的動力拉著走而被團體利用而不自知。團體關係團體訓練能幫助成員對他們在團體中及團體與團體互動時所扮演的角色及與權威的關係有更清楚的覺察與辨認,才不會盲目的被團體動力拉著走。
在團體關係上的學習不管對個人生活或團體組織領導都很有助益。在個人生活方面,學習者會對自己在人際上的盲點有所覺察,進而提升工作、家庭、及朋友中的人際關係;在團體組織領導方面,學習者會對自己及他人在團體組織中承擔權威的盲點有所覺察,進而提升領導能力及團體組織的工作效率。企業經營者、心理工作者、學校教師、政府機構主管、及非營利組織管理者都是常見學習團體關係的專業人士。
【什麼是團體關係研習會】
團體關係研習會是一個暫時性組織,是為了透過直接體驗來學習而被創造出來的。研習會的設計提供在一個理想的設置中獨特的機會去探索人際、團體與組織的歷程。
團體關係研習會的成員與工作人員透過個人體驗去學習他們所欲探究的複雜議題。在研習會中沒有正式的教學、演講,不需要閱讀任何資料,有的是基於心智、情緒與身體經驗而來的學習。因此,研習會的終極目標是透過「此時此地」的經驗來學習。這暗示了每個成員的學習都是獨特的,並且每個人有其個人權威來接受或拒絕其學習。透過如此的歷程,成員能夠重新思考他們在日常生活的不同系統中,如何行使權威、領導力、追隨力、與責任。基於直接體驗的學習使成員獲得其他地方無法學習到的個人洞見與理解,並可將其運用於他們在工作、家庭與社會扮演的角色上。
自然的,此類學習的深度與廣度大部分仰賴個人「向內看」的意願、準備度與勇氣,來形成自身的洞見,並在身處於不同團體時檢視它。因此每個成員將會有不同的體驗與學習。研習會提供了不同的設置以促進各種學習經驗,包含不同大小的團體及各自的任務。學習來自於真實的直接互動,並在其中觀察、反思與內省。
我們將研習會看成是國際局勢與社會政治脈絡(國際與社會系統)下的次系統。在此次研習會,我們要學習在當前台灣國際局勢與社會政治脈絡下,尤其是在自主性、認同、與存在受威脅下,的權威與領導。為此,我們,包括成員與工作人員,利用我們自己、我們的關係、以及我們共同的團體經驗來探索這些議題。
我們的理論假設是:微觀或部分可以告訴我們巨觀或整體的許多事,一個系統與他的次系統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研習會學習的範圍很廣並發生在兩大範疇:
-
對於個人的學習─個人如何在團體、組織與社會中運作;當個人用缺乏彈性與自由的方式去感受、思考與行為時,在此狀況下個人容易被卡住,此時個人傾向於去承擔哪種正式或非正式的角色。這樣的學習可以擴展內心的自由,進而提升我們去承擔領導者的角色及行使權威與影響力的能力。
-
透過個人經驗學習到不同大小的團體、社區、組織與社會的整體動力。從我們出生後進入的主要團體─家庭開始,我們全都生活及工作在團體與組織中。
當我們去了解那些影響個體、團體、組織與社會的可見的與隱藏的,外顯的與隱蔽的,理性與非理性的,及意識上與潛意識上的這些歷程,幫助我們獲得新的觀察與了解的方式,有如新的鏡片讓我們有更銳利的新視野。
【研習會適合什麼人參與?】
研習會的參與者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有些人已經或正在努力成為指揮或領導的角色,有些來自商業領域或學術領域。也有來自私營、公營或非營利領域。有些是正在為自己的專業生涯準備的學生。有些是人力資源的學生,正在受訓者或專家,組織中的顧問、團體帶領者、老師、醫療專業人員及研究員、教育與臨床心理學家,以及來自不同教育背景、取向與技巧的個人或團體治療師。
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做為團體或組織的成員,均能從研習會提供的體驗式學習中獲益。研習會是個人可以試驗新的行為模式,觀察結果、及思考如何將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的空間。參與研習會並不需要有任何先前的經驗或理論知識。唯一需要只是好奇心與對學習的熱情。
【研習會的語言】
語言是系統的一部分,也是團體關係研習會學習的來源之一。除了口語,我們也關注其他的語言模式,包括非口語和潛意識語言。在此次研習會,中文會是主要的口語。每位不會說中文的顧問都會搭配一位口譯員,而顧問給出的英語諮詢會被翻譯成中文。如果有需要,中文的諮詢也會被翻譯成英語。工作團隊不會為成員間的交談提供翻譯。有這方面需求的成員可從系統中尋求支持。
【研習會的概念與方法】
研習會是一個社會組織或機構。社會組織是根據人們的需要與目的被設計與創造出來的。我們影響著我們參與的組織;相對的,組織也同時影響著我們。為了達到組織或機構的目標,組織形成了由角色、任務、領導力、及權威構成的內部結構,這些內部結構有著各自的界限與交錯的部分。
組織的目標、內部結構及其中的角色和權威的授權通常是被明確、公開和有意識的說明。但同時,隱藏或隱蔽的目標、需求、角色和影響也會形成。這些主要是潛意識層面的因素會行使力量並影響組織及其成員的行為。系統運行中的困難或對變化不預期的阻力可能是潛意識目標與隱藏的權力狀態之存在和影響的第一個證據。
潛意識歷程的影響在重大社會及組織改變的時期特別強大。在這樣的時期,對傳統和熟悉模式的依賴可能無益,並且可能弱化適應和整合。熟悉模式的瓦解雖然造成不確定性和焦慮,但也是一個給予創意與創新的機會。因此,無論是在領導或追隨的位置,為了能負責的行使權威,我們都需要對自己如何促成系統中的意識與潛意識過程有更多覺察。
研習會是一個暫時性組織,為了特定的目的:學習而被創造。它的壽命雖短,但在許多方面與我們所熟悉更大、更持久的組織有相似之處。這個研習會就如同其他組織一樣有主要任務,主要任務指的就是組織的目標,也就是組織存在的主要目的。主要任務界定了它的主要活動。有了主要任務,才有可能去評估一個組織的發展、效率以及是否成功達成目標。
此次研習會的主要任務是透過「此時此地」的經驗來學習意識和潛意識層面在自主性、認同、與存在受威脅下的權威與領導。我們的學習及探索發生在這個兩極化的社會和這個動盪的時代下。我們的研習會(一個暫時性的組織)也和其他組織一樣,由身處不同工作團隊、擔任不同角色、及完成不同任務的成員所組成。研習會的設計讓其內部發生的歷程能不斷地被審視。我們相信成員在透過檢視與詮釋自身在研習會內的經驗能擴展並加深他們對自己所處的組織以及擔任的角色的理解。
【研習會的結構與設計】
研習會的結構源自於它的主要任務,且是被設計來促進學習。這些設計包括不同的團體經驗,提供了體驗學習研習會主題的機會。有些活動聚焦在此時此地的學習,其他活動的被設計成能夠幫助反思學習歷程,並將其連結到日常生活中。
在這個研習會中,此時此地的活動包括:大型研究團體、小型研究團體、團體間活動、與組織活動。
大型研究團體 (簡稱大團體;Large Study Group, LSG). 大團體有群眾的特質。它提供一個研究身處於群眾之中,個人的情緒、心智與身體經驗的機會。所有研習會的成員會在其中與三到四位顧問工作。大團體的主要任務是探索此時此地大團體正在浮現與研習會主題有關的動力。
小型研究團體 (簡稱小團體;Small Study Group, SSG). 小團體是由九到十二位成員與一位顧問組成。它提供在面對面互動的小團體中研究正在發生及發展的人際關係及反應的機會。小團體的主要任務是探索此時此地小團體正在浮現與研習會主題有關的動力。
團體間活動 (Intergroup Event, IGE). 在團體間活動,成員有機會探索團體形成的動力,以及團體之間正在形成的關係與關聯性。工作人員在此活動中以顧問的角色參與其中。團體間活動的主要任務是探索此時此地團體的形成以及在形成的團體內及團體間所浮現與發展的關係及關聯性。
組織活動 (Organizational Event, OE). 組織活動是研習會內的一個暫時性組織(研習會本身就是一個暫時性組織)。所有研習會參與者(包括成員和工作人員)都參與其中。組織活動提供團體與團體及團體中的成員機會去互動與經驗權威、領導與授權的角色。此活動提供了探索系統中團體間歷程和互動的可能性,包括管理團隊這個次系統。它還促使探索發展中的組織文化的本質及其意義,組織使用其資源的方式,以及權威與領導影響政治及組織性歷程的方式。組織活動的主要任務是探索在此活動期間的暫時性組織中,與研習會主題有關,此時此地團體的形成以及在形成的團體內及團體間所浮現與發展的關係及關聯性。
在此研習會中,幫助反思學習歷程及連結研習會中的學習與外在世界的活動有:研習會開幕式、研習會閉幕式、個人反思時段、系統反思活動、社群活動、和回顧與應用團體。
研習會開幕式 (Opening Plenary, OP). 研習會開幕式的主要任務是反思並分享個人從研習會外的世界跨越界線進入研習會的空間及工作之體驗。
研習會閉幕式 (Closing Plenary, CP). 研習會閉幕式的主要任務是回顧、反思與分享個人在研習會中的個人學習,以及分享個人從研習會的空間及工作跨越界線回到外在世界之體驗。
個人反思時段 (The Personal Reflection Interval, PRI). 個人反思時段給予成員一個單獨內省的機會;傾聽內在深處,目的是形成對自己與系統的初步理解。個人反思時段的主要任務是傾聽自己,試圖對自己與研習會不同部分和研習會整體的關聯上產生自己的洞察。
系統反思活動 (System Reflection Event, SRE). 系統反思活動(SRE)為所有研習會的參與者,包括成員和工作人員,提供了反思研習會這個系統的空間,利用所有的經驗和學習,以便促使探索研習會整體,以及探索影響個人在系統當中經驗的系統向度。系統反思活動的主要任務是透過在個人反思時段及研習會其他活動的體驗,一起分享並反思研習會整體系統及不同部分的次系統,以及更大的社會系統。
社群活動 (Community Event). 社群活動 (CE) 為所有研習會的參與者,包括成員和工作人員,提供一個可以透過藝術創作(例如:畫畫、寫作、作曲、戲劇表演、肢體動作、唱歌…等)來表達並交流研習會經驗/學習的空間。社群活動的主要任務是透過自行選擇的藝術創作形式以個人或多人的方式將研習會經驗/學習抒發表達出來。
回顧與應用團體 (The Review and Application Group, RAG). 回顧與應用團體讓參與者能夠回顧他們在研習會中的工作與經驗,並將這些經驗連結、比較與應用到研習會外的經驗。回顧與應用團體的主要任務是回顧個人在研習會中的學習,以及將個人在研習會中的學習應用到個人的日常脈絡或系統中。
【第三屆台灣團體關係研習會議程】
【研習會工作人員的角色】
工作人員在研習會中有兩個角色:
-
作為研習會的集體管理。 在這個方面,所有工作人員,作為個人以及一個團體,有權威和責任提供空間、任務、領土和時間的界線條件,才能在研習會中的各個單位朝著研習會的主要任務達成來工作。
-
個別工作人員承擔如顧問、主席、或行政人員的特定角色。 作為顧問,他們的角色之一是根據他們的觀察、經驗和專業理解,以任何他們認為有助於提高學習歷程和實現主要任務的方式,提出關於持續進行歷程的工作假設。
【研習會顧問與行政團隊】
研習會主席團
研習會主席
許明輝,諮商心理學哲學博士。台北大隱心理諮商所所長。美國紐約大學諮商心理學博士。紐約、倫敦、特拉維夫、北京、和香港團體關係研習會顧問;2019年長沙團體關係研習會及2020年中國線上團體關係研習會副主席;2018-2019中國團體關係顧問培訓副主席;2018年第一屆台灣團體關係研習會共同主席,2021年台灣線上團體關係研習會主席;「比昂論團體經驗」審閱;台灣團體關係小組創辦人;美國AKRI會員。
研習會副主席
Daphna Bahat,臨床心理碩士。臨床心理師、主管、組織顧問。為各種機構的團體和組織教授心理治療和精神分析系統方法。帶領使用舞蹈賦權女性的研討會。'TouchOFEK'聯合創始人。以色列 OFEK前任主席。
研習會行政助理主席
徐維廷,心理與企管碩士。於臺北醫學大學擔任諮商心理師。臺北醫學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專任諮商心理師。輔仁大學社會文化與諮商心理組碩士,史旺西大學企管碩士,倫敦帝國學院生物學士。第一屆台灣團體關係研習會口譯,第二屆台灣團體關係研習會口譯兼口譯組召集人。2023 CASSGO論壇翻譯。2022以色列OFEK Passion and Purpose線上團體關係研習會成員。多次團體關係工作坊成員。台灣團體關係小組宣傳組成員。
研習會顧問團隊
Jinette de Gooijer,博士。Jinette 是一名受過心理動力學培訓的組織顧問,多年來與公共和社區部門的領導者、經理和團隊一起工作。她是 Group Relations Australia 的創始成員和前任理事長,並在澳大利亞和國際上指導和工作了 20 多年的團體關係研習會。 Jinette 是多篇文章和一本關於組織動力學的書的作者。
費小懿,博士。塔維斯托克中國研究所學術帶頭人。北京大學宗教心理學博士。英國塔維斯托克諮詢變革從業者。 新加坡團體諮詢與治療專家。存在整合人際互動團體治療師、督導師。美國歐文•亞隆學院認證的團體督導師。致力於將塔維斯托克系統動力與方法應用於中國企業組織、健康教育等領域。
Daphna Bahat(同上)
Artur Krupa,理學學士。畢業於雅蓋隆大學(波蘭)心理學專業 和 AGH 科技大學管理學專業。認證催化員(IAF)、培訓師和顧問(Edexcel 和 BTEC 專業資格)和心理治療師,以及經過認證的心理劇治療師。他是團體關係研習會的顧問。Artur在設計和實施培訓計劃以及支持組織機構轉型方面擁有多年經驗。
許明輝(同上)
許育光,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教授、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台灣人才評鑑與發展學會理事。馬里蘭大學諮商和人類服務博士後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諮商博士。台灣認證臨床心理師和諮商心理師。興趣且長期致力於團體動力、諮詢、諮詢和心理治療歷程的教學、督導和研究等發展與學習。
盧盈任,教育碩士,諮商心理師,台灣團體關係工作小組秘書。曾參與OFEK 30週年國際團體關係研習會、OFEK 31週年國際團體關係研習會暨小團體顧問訓練、中國大團體關係顧問培訓。於2018年擔任第一屆台灣團體關係研習會行政助理主席、2021第二屆台灣線上團體關係研習會擔任小團體顧問、中華團體治療學會團體關係工作坊協同大團體顧問。
吳子銳,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2021、2018台灣團體關係研習會行政助理主席。2021國際團體關係社群(GRI)小型研究團體顧問結訓。2020、2023清華大學團體動力學課程協同講師。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會員。現為行動接案諮商心理師,於新北市療寮診所、新北市青年局、基隆市心理衛生中心、桃園家暴中心社福機構、新竹縣家庭中心及各級教育場域接案、授課。
王裕安,碩士,華盛頓州與加州註冊心理諮商師,全國註冊心理諮商師。出生台灣,現居洛杉磯。現任洛杉磯私人執業心理諮商師,西雅圖老人長期照護非營利組織顧問與培訓員,AKRI董事會成員、 分會代表與秘書,畢業於西北大學心理諮商碩士班。受訓於心理動力、團體治療、身體經驗創傷療法 (Somatic Experiencing) 、正念冥想、多元文化、與社會正義取向的心理治療方法。自2014年起在美國、中國、台灣、以色列等地參與團體關係研習會與相關培訓,擔任過的角色有成員、進階組成員、行政人員、文化翻譯、受訓顧問、偕同顧問、顧問;以及CASSGO第四期團體關係線上課程翻譯與教師、和CASSGO第五期團體關係線上課程副主任與教師。
研習會行政人員
黃鈺婷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秘書。
吳迦勒 (Hungul Piring侯慕恩 比林),玉山神學院道碩一學生。
【過去成員回饋】
“感谢主办方专业严谨的组织与设置,受益匪浅,对所有顾问和老师的点评、干预与反馈的精准性、时机性以及动力引导的干预都印象深刻,也很欣赏大多数学员同学的高素质和高专业性,对自我也有很多反思和欣赏,对在团体关系会议中觉察和反思到的面对威胁不安全因素下自我自主性与自主权力量有学习、对系统、团体和个体的自组织现象、动力、平衡能力和安全感都有敏感、觉察和信任,也增强了自我应激、自我照料系统的胜任力,并将所有学习带回到日常生活网络的行动系统的实践中,非常感谢所有顾问、工作人员、翻译的付出,感谢学员的陪伴,也感谢自己的投入和对系统、团体和组织的贡献!”
“直到第三天的REG小組,我才知道這個研習會的用意或是刻意安排的大小屠體背後企圖讓學員們體驗學習的是什麼。但如果這是其目的之一的話,對一位從未體驗過動力團體的新成員來說,會因一開始對「遊戲規則」不了解,變成是舊成員(曾有參與過經驗)擁有先進優勢知道遊戲規則,彷彿進到現實叢林世界,弱肉強食的世界,但這是因為有經驗的成員了解遊戲規則。看似可以提問但不知道何時才能請教管理團體,有時提問也是沈默不回應,例如在OE時,懂遊戲規則的人就自行離開,剩下還不清楚遊戲要怎麼進行的人再慢慢發現可以怎麼做,在這一半人裡面有許多台灣人,或許這也是承載了團體的某一種動力。身為在主場卻是少數的台灣人的我,也學習到可以選擇沈默、觀察、小心翼翼來面對這些不同聲音意見爭吵競爭或是衝突,不過這也是我覺得有收穫的地方,很真實地反映了我自己在台灣的現況。”